党史百年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的建设 >> 党史百年 >> 正文

红色故事--走进大别山(下部:青山埋忠骨,“红田”铸忠魂)

2021年09月29日 

1、“红田”惨案

说起发生在大别山的红色故事,最为壮烈的莫过于“红田惨案”了。“红田”本为位于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李家河村的一块不到三十平米的稻田, 因从1927年年底到1928年初的这段时间里,清乡团勾结国民党反动派在这块稻田先后屠杀了三百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烈士的鲜血染红了稻田,后人为纪念先烈,将这块稻田称之为“红田”。而发生在这块红田里的故事,史称“红田惨案”

“红田惨案”的故事发生在黄麻起义失败后,疯狂的敌人为了打击大别山地区的革命势力,在大别山革命老区,展开了地毯式搜索和排查,逮捕了众多的共产党员和无辜群众,追问共产党员的下落。在刑讯逼供的过程中,很多革命烈士惨遭杀害,在牺牲的人群中,年纪最大的75岁,最小的仅有16岁。等敌人撤走后,附近群众悄悄将被丢弃两个多月的尸体在该稻田进行了掩埋,并将此处取名为“红田”,以此来纪念烈士。

在“红田”牺牲的众多烈士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时任紫云区经济股长的程怀天被捕后,敌人在寒冬腊月将他带到这块稻田,扒光他的衣服,将他的四肢钉在了门板上,砍断了他的手脚,逼迫他说出共产党的下落,交出账册,程怀天咬紧牙关,只字不吐漏党党的秘密,最终失血过多英勇就义。有一位共产党员被捕后,敌人残忍的挖出了他的心脏,炒熟了逼迫他的叔叔吃掉。年仅16岁的共产党员肖国清,在这里毅然跳下了敌人为活埋她而挖好的土坑。一位不知名的革命群众,严刑拷打之下坚守党的秘密,恼羞成怒的敌人割开他的肚子,丧心病狂的将手榴弹放入他肚子里引爆,爆炸声响,血肉模糊的内脏被炸裂到了附近的树上……

箭厂河乡的革命群众,并没有因为“红田惨案”而退缩,相反,“红田惨案”,反倒更加坚定了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斗志,他们擦干烈士的鲜血,继续前赴后继的走在中国革命前进的路上。据统计,为了革命事业,箭厂河乡前前后后有不少于五千人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真正是“家家有烈士,户户有红军”。

我们坚信,“红田”精神永远不会褪色,烈士正气必将浩然长存!

2、列宁小学

在大别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为了加强党的宣传,向劳苦大众宣扬革命道理,进行革命动员,促进革命老区文化事业的发展,革命先烈们用了各种可行的方法,其中创建小学,开办推广革命小学教育,就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在距离“红田惨案”旧址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有一所小学,叫“列宁小学”,列宁小学原是新县箭厂河乡的吴氏宗祠。“红田惨案”中牺牲的很多烈士,生前都曾经就读于这所学校。

“列宁小学”最初创建于1926年的秋天,在吴焕先等一批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共产党员吴立子和知识分子刘雅亭,在新县箭厂河乡的吴氏宗祠内,创办了一所小学,该小学最初叫“中山小学”,主要用于培养农民运动骨干,1930年,学校重新改名为列宁小学。

列宁小学以培养红色苏维埃政权接班人为目标,广泛大力推广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为党和红军,培养了一大批的人才。据统计,列宁小学先后培养学生500多人,有80多名学生参加了长征,20多人成为我党的高层领导和我军的高级将领。刘华清、张池明、高厚良等幼年曾就读于此,董必武、徐向前等亲自在此授课。

正是得益于革命理论武装,广大干部群众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列宁小学堪称鄂豫皖根据地我党“早期义务教育”典范。

3、“志仁”小道的故事

在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连康山景区,有一条小路,叫“志仁小道”,这条小路全长3.5公里,是用新县牺牲的共产党员王志仁烈士的名字命名的一条山间小路,王志仁是新县第一位共产党员,曾任新县县委书记。 王志仁同志当年为了宣传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活动经常要在这样崎岖的山路中穿行。1927年王志仁在领导黄麻起义时,喋血在麻城的南城楼上。

在这里进行革命活动一则艰苦,一则也确实不易被敌人追踪。山上的树木树龄都不算长,因为当年敌人为了“清剿”我革命队伍,曾放火烧山,将树林全部烧光,整座山变成了一座荒山。如今,重新栽种的树木,虽已郁郁葱葱,可是那些曾经硝烟弥漫的岁月真的离我们并不遥远。

志仁小道随山溪之势而成,一路之上有水潭十数个,随处可见山石间奔流而下的飞瀑。小鱼在潭底潜游,鸟儿在山间幽鸣,山路时而平缓,时而陡峭。如今的景区,有平整完备的道路设施,景区内还设计了一些攀爬、跳跃的设置,梅花桩、独木桥。整个小道走下来大概需要两个小时左右时间。如今,志仁小道已经成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体验式教学中的重要一课。

4、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新县箭厂河乡,沿着省道从乡政府往竹林村走,一进村就看见一座纪念碑,上面清晰地写着“革命发祥地——四角曹门”。鄂豫边中心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就诞生在这里,吴焕先故居也位于村里的曹门村民组。

箭厂河乡竹林村是新县在大革命时期有中国共产党员活动最早的村庄。1921年7月,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董必武、陈潭秋返回武汉,以武汉中学、启黄中学作为阵地吸收进步青年入党,培养革命力量,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这为鄂豫边各县党组织的建立和农民运动的兴起培养了骨干力量。

1926年夏,中共一大革命先驱董必武的学生吴焕先同戴季伦、戴克敏、曹学楷等回到箭厂河乡一带开展革命活动。他们在箭厂河一带串联革命知识青年毛国兴、吴先绪、吴先筹、詹以贤等人入党后,在箭厂河乡四角曹门村建立了新县第一个党小组,积极发动农民团结起来开展革命运动。

由于革命的深入和发展,需要大批先进分子进行革命工作。1927年2月,这个党小组吸收了从农民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分子吴先旺、吴维如、吴维英、周业臣、吴维和等人入党,在箭厂河乡四角曹门村附近黄泥塝的一棵大松树下举行了入党宣誓。入党誓词:我一定严守机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死不叛党。宣誓结束后,便在这里建立了新县第一个党支部,吴焕先为支部书记。这也是鄂豫边中心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当时的入党条件是:成分好,社会关系好,思想好,纪律好;立场坚定,大公无私,能为革命牺牲一切;能保守党的秘密。发展方式:通过串联,发展的对象确定后,介绍人要向发展对象进行教育,考察一段时间,条件成熟后,就召开党支部或小组会,举行入党仪式。由介绍人介绍情况,入党人宣读入党誓词。

党的秘密组织为党支部、小组。小组由三到五人组成,支部由几个小组组成,党组织之间单线联系。一个人入了党,除组织外,连父母妻子也不让知道。党处于秘密状态时,一般都有一定的暗号联系。上级党组织下达的指示和文件,都要进行学习和讨论。如:反对军阀混乱,发对帝国主义,反对迷信,组织农民协会,提倡婚姻自由等,每项大事都经过认真仔细的讨论。

鄂豫边中心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成立为广泛宣传和组织群众,建立农协会,发展农民武装,掀起农民运动高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76年,新县人民政府在黄泥塝树立了纪念碑,碑身镶有一块宽40厘米、高60厘米的灰色大理石碑文。1979年公布为新县重点革命纪念地。

5、大别山的鱼水情深

1947年,毛泽东果断下令,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创建革命根据地,直逼国民党的心脏——南京。

对于刘伯承、邓小平而言,初入大别山的苦难是可想而知的,群众基础弱,老百姓们普遍对红军存在着误解,百姓的不理解、不支持使得红军困难重重,举步维艰,面对这样的困境,刘伯承、邓小平等革命前辈没有抱怨、更没有退缩,为了尽快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他们果断的分析了眼前的形势,勇敢的面对困难,雷厉风行的采取了各种办法。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邓小平严令全军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违背和纵容。

为了严令军纪,1947年9月,邓小平还专门给全体干部召开了整顿纪律的大会。亲自带头,约法三章,遵守纪律。可不巧的是,没过多久,邓小平的一个警卫员,警卫连的副连长赵桂良,违反了纪律,他未经店主统一,私自拿走了一家老百姓店里的一些东西。

事情发生后,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领导非常生气,但通过进一步的了解方才知道,这位警卫员拿东西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给连里的一名小战士做棉衣,给连里出板报和给刘伯承改善伙食。为此,两位领导陷入深深的矛盾和纠结之中,经过再三斟酌,邓小平眼中含着眼泪,毅然下达命令:“枪毙,军法如山,谁也不能违背!”

在这位警卫员的枪毙大会上,众多老百姓纷纷为他跪下求情,请求原谅他这一次,但这位警卫员依然被执行了枪决。

从这件事之后,刘邓大军全军再没有人敢以身试法,大家在大别山区,对老百姓始终保持秋毫无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大军的所作所为,得到了老区人民的高度拥护,从此以后,军民一家,鱼水情深,根据地大后方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保障。